三百一十九、和声(3/4)

作品:《长歌落日圆

坤维江表。

叱群议,赖寇公力挽,亲行天讨。

缥缈。

銮辂动,霓旌龙旆,遥指澶州道。

日照金戈,云随黄伞,径渡大河清晓。

六军万姓呼舞,箭发敌酋难保。

虏情慑,誓书来,从此年年修好。

可以看出李纲对年年修好是非常渴望的。他虽然力主抗金,但是心中对和平的热爱,对澶州会盟的肯定,是毋庸置疑的。他也希望像寇准一样“叱群议”,以战促和,从此年年修好。

作为国家统治者,一般都有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,但是,我们从他们对待和约的态度可以看出,那一纸和约的重要性。

我们不看别的,当宋真宗晏驾的消息传到契丹,辽圣宗耶律隆绪十分悲痛,举国哀悼,这足以说明和约辽圣宗对和约的重视,说明和约给契丹带来了好处。

耶律隆绪是一个好战分子,东征高丽,西讨党项,披坚执锐,身先士卒。但是,自从澶州会盟之后,他再没有发动侵宋战争,并且约束子孙,要遵守和约,不要侵略宋国。辽国直到灭亡都遵守他的遗训,没有越过白沟河一步。难道仅仅那点岁币就能满足他的贪心?显然不是,是和平带来的安宁和发展,让他看到了好处。所以,当他听到宋真宗驾崩的消息时,自然对这位亲手缔结和平的人,感到惋惜和痛心,他心里或许还在担心宋真宗的继任者毁破坏和平,担心辽宋重新燃起战火。

宋真宗的继任者——宋仁宗是和约最坚决的执行者,在位四十余年没有做毁坏和约的事,宋仁宗统治的四十余年恰恰这是宋国最繁盛的时期,造就这一太平盛世的,就是那张和约,它给带来的繁荣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。

在这一时期,辽国也受益颇多,国家安宁,府库充盈,百姓安居乐业,终于过上了舒心的日子。所以,当宋仁宗驾崩之时,“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”。哭声代表着百姓的心声,那是和平的呼声和对未来的担忧。

战争与和平,最关心应该是老百姓,受苦和受惠的最多的也是老百姓,他们最有发言权。可是,这个发言权被剥夺了,交到那些统治者手里。他说他就代表民意,打仗由他们说了算,和平也由他们说了算。

可是,统治者(只要他不是一时头脑发热)往往也会在这个重大的事件上反复衡量,斟酌,权衡利弊,才会做出决定。在他做出决定前,也往往不会忽略“民意”——“民意”是他的决定的执行者。所谓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,所以无论是辽圣宗,辽兴宗,辽道宗以及天祚帝,还有宋真宗,宋仁宗,和以后的英宗,神宗,哲宗,徽宗都不得不考虑这个民意,听听他们的呼声。靈魊尛説

很可惜这个呼声,那个昏庸的,贪图小利的宋徽宗没有听到,和约被他破坏了,民意也被他丢弃了,所以,当他被围在汴梁走投无路之时,勤王之兵迟迟不到,民心向背,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,做了亡国奴,惜哉!

澶渊之盟最大的诟病,在于武备松弛,“戴白之人,不识干戈”,所以,女真一出,先横扫契丹,灭了辽国,继而灭了同盟友好的宋国。强大的力量让人刮目相看。女真人几乎一夜之间消灭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,它的武力真的如此强大吗?

很快有人给出了答案:并不是女真人太强大,是辽宋两国武力太弱了。而导致武力太弱的原因就是,缔结了澶渊之盟。因为国家和平了,国家无战事,大臣对边防事务不再关注,以致武备皆废。

真是如此吗?若论武备,女真人生长于苦寒之地,尚处于蒙昧阶段,各部族各自为政,一盘散沙,没有常规部队,打仗也是各自为阵,毫无组织纪律可言,兵器也十分简陋,武备根本不能与辽宋同日而语。然而,女真人最终打败了契丹和宋国,显然并不是因为武备松弛所致。

《过秦论》有言:锄耰棘矜,非銛于钩戟长铩也;谪戍之众,非抗于九国之师也。这就是一群乌合之众,毫无战斗经验,但是,能打败秦国的虎狼之师,难道说也是秦国的武备松弛所致吗?

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,短命王朝,都出现在战乱时期,谁能说这些王朝武备松弛?穷兵黩武,人心向背,力竭而亡。

女真人灭亡北宋,掳二帝而还,武力达到了鼎盛,可是当它再次与宋国对阵时,却发现宋国的军队一下子强大了,成了难啃的硬骨头。这是为什么?为什么宋国的军队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了?难道这不是那支武备松弛的部队?显然不是,没有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,武装,训练出那么强大的部队来。

让部队脱胎换骨的还是民心,宋徽宗虽然一时糊涂,失掉了民心,但是宋国一百多年的和平,给了老百姓的幸福,让民众心怀感激。金兵的南下,烧杀抢掠,让和平世界变成了地狱,民众幡然醒悟,于是,北方的义军风起云涌,南方的宋军也空前团结,形成了一个啃不动,打不烂的铁拳。

若说武备松弛是辽宋灭亡的原因之一,那么人心的聚散才是,国家存亡的根本所在。

历史很巧妙,契丹和大宋就像一对孪生的兄弟,为了燕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长歌落日圆 最新章节三百一十九、和声,网址:https://www.52cxzw.net/424/424693/32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