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三三 乌拉复国 四(1/2)
作品:《明末辽东王》“呜。”
“呜呜呜。”
“噢嗬,噢嗬,噢嗬……”
“咻!”一支大羽箭穿破虚空,狠狠地扎在了马车的车厢上,“笃”地一声,白色的箭羽兀自摇晃不已,诉着它的强横和霸道。
“他娘的,死鞑子,来吧!”李子明拉起大梢“开元弓”,狠狠地回射一箭:“咻!”
“啊!”一名蒙古骑兵惨叫一声,捂着中箭的左胸趴到了马背上。眼看他在马上坐不住,就要坠到地上的时候,从侧后跑来另一个蒙古骑兵,把他扶住,帮他控马逃出战斗圈。
李子明一时得志,步步逼人,他随即抽出夹在左手无名指和指之间的另一支箭,迅速开胸张弓,又是一箭:“咻!”
“啊!”正中另一个蒙古骑兵的后背心,随即,两人都跌下马去。
正在绕着马车圈奔射的蒙古头目看到这一幕,立刻举起号角,吹起角声:“呜呜,呜呜,呜呜……”
四周的蒙古骑兵听到角声,忙朝头目的方向看去。只见头目挥起角弓,指向李子明的藏身处,随即一支鸣镝射去。他们立刻会意,绕圈奔跑到那里,侧身弯弓,密集攒射:
“呜……咻!咻!,咻咻!……”
这群草原上的牧民,继承着匈奴冒顿单于开创的“饱和射击”,即几人、几十人乃至成百上千人向一个目标点进行集群射击。这是冒顿单于留给这些草原牧民的“大杀招”。因为弓箭的命中率毕竟比较低,受人力、风力等多种条件的影响,尤其是在马背上奔跑射箭,无论你怎么控制马匹、让它跑得平稳一些,都对射击的精度有不的影响。但是,当许多人向同一处射击时,总会有箭支射中目标,射击的人越多,命中的箭支就多,会立刻把被射的人和马射成刺猬——这就是“饱和射击”的意义所在。
当年,蒙古大军横扫中亚,进军欧洲东部时,欧洲人就惊恐地发现:蒙古人的箭支比雨还要密集,一个巴掌上能接住十几支箭甚至更多。
当然,对于马佳等将领训练的军队来,“以牙还牙”的密集射击是对付骑射骑兵的正法,而且,还要使用有效射程和威力更大的远程武器,狠狠地还击,打压他们的嚣张气焰。
但是,现在的李子明是没有这些的。所以,他机灵地蹲下身,顺着马车车厢的掩护跑到另一处的车辕,又站起身来,从右手边箭袋中抽出一箭,开弓放箭道:“还给你,死鞑子!”
“咻!”一箭穿空,仿佛带着死神的号角,狠狠地射在了蒙古头目的腿上。
“呃!”那蒙古头目倒也悍勇,忍住大腿上传来的剧痛,不发出惨叫声,同时拨马远去,准备逃出李子明那大弓的射程,好剪掉腿上的箭杆。
“哪里走!”李子明暗叫一声,正准备另一箭结果了那个蒙古头目,突然,耳边一阵破空声,他条件反射地一侧身,半靠在车厢内。
“笃!”一支大羽箭扎进后面一名保镖的大腿上。
“啊!”那名保镖大叫一声,随即托着腿挪到看似安全的地方,叫道:“傅老大,我中箭了,喘口气!”随即,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猫着腰跑过来,用剪刀剪断那个保镖露在腿外的箭杆,又撒了点金疮药在伤口上包上。
那个被唤作傅老大的汉子一边和蒙古骑兵对射,一边喊道:“点子硬,兄弟们,招子都放亮点!”
“诶!”众人齐声应道,随即更加心地寻找“掩体”和“射击位”与蒙古骑兵对射。
刚才的一幕,就是实战中经常碰到的一种情况:即如果防御方围成的方阵或圆阵的面积较、边长或直径较,就会出现攻击方的箭支从一面(比如东面)横穿到另一面(比如西面)的情况。由此一来,攻击方的箭支就有两次以上的机会射中防御方的人员和牲畜,这使得防御方在对射时处于不利的境地。
因为这个原因,古代防御军阵常常是二三千人一营,这样一来,方阵每边的边长就大于五十弓步,也就是二十五丈,超过通常骑射的有效射程。明朝名将戚继光编练的骑兵营,就是组成边长六十余弓步的方阵。如果大军对抗,就更好办了,包住一块几里乃至十余里的地方,分立而不断绝,联络而不累赘,对抗数万、十几万敌骑。
李子明和傅老大的保镖队正和敌骑打得紧张的时候,一辆马车的窗帘上探出一个人头来,只听得那人哆哆嗦嗦地喊道:“李英雄,傅镖头,这……仗能不能打赢啊?不行的话,咱花钱买条道成不?吓死额们了,这鞑子的箭,都穿透挡板了,这可是我特意加装的一寸厚的硬木板啊。哎哟哟,吓死额了。”
这话的人,是这只商队的老板,也就是掌柜的,陈老太爷。他家是山西的商人,世代经营着辽东的皮货药材生意。有道是“杀头的事有人做,没好处的事没人做。”这不,辽东刚太平点,他就屁颠屁颠地跑过来做买卖了。
李子明听到这话,大骂道:“陈老倌,你个怂包!有钱也是该给大爷我!老子替你卖命,你竟敢想给那些死鞑子钱花,我看你是活腻味了!”
傅老大也是叫道:“陈老爷,现在胜负未分,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明末辽东王 最新章节一三三 乌拉复国 四,网址:https://www.52cxzw.net/4/4401/16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