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5章 退兵了(1/2)
作品:《锦鸾归》京城最近很热闹。
先是三松斋文会上,名不见经传的苏锦鸾一人对战数十才子不落下风不说,还狠心地留下两道上联,那对子绝得时至今日无人对出。
各文人才子口口相传,求助书信发往各地师长处,苏锦鸾的名字也随着这两道上联而广为人知,叫一众文人雅士恨得牙痒痒,绞尽脑汁寻下联,不敢轻易认输。
据说两榜进士出身的朝堂大员,以及饱读诗书的书院山长与夫子,乃至桃李满天下的隐士大儒全都被惊动了,日夜沉吟,苦思冥想,依旧无有所得。
看热闹的百姓们也津津乐道,甚至就连边疆狼烟将起的忧虑都被冲淡不少。
最扬眉吐气的却是大炎的女红妆们,尤其是腹有诗书的,更是隐隐将苏锦鸾推崇为才女的领头人。
瞧瞧,谁说女子不如男,若非朝廷科考不许女子参加,说不定这状元啊公侯啊,还真没你们爷们什么事儿!
就算是女儿身又如何?苏锦鸾以一己之力封县主了,不比你们男人封侯拜相差!
一时间民间女子聚会结社之风兴盛,各地不时传出才女之新作佳作来,大有与才子们一较高下之意。
才子们大受刺激,经由两道上联检测出自己学业不精其实难副,羞赧之余奋发苦读,浮夸懒散的学风为之一正,令师长们大为满意。
值此文风兴盛之际,京城新华书肆刊印的几本书卖火了!
《三字经》、《弟子规》、《笠翁对句》、《今古贤文》、《算学基础(一)》、《诗三百》、《词三百》、《曲三百》,每一本都令人叹为观止,震惊文坛!
传闻皇帝如获至宝,手不释卷,日夜与皇后吟诵研读,曾为争论哪一首更出色,各持己见,吵得不可开交。
太子居中调和,却被帝后拉住评理,不想辩不过父母反被两位至尊齐齐训斥,平白领了好多功课。
没奈何,太子只得下了苦功,硬生生将书全背下来了。待又被帝后拉去评判时,太子有理有据滔滔不绝地说了一通,还真把那二位给说懵了,谁也不吵了,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共同看书学习,赞不绝口。
宫中传闻向来流传得快,就连种地的老百姓,都猜皇帝下地时扛着的是金锄头,更别提这种有鼻子有眼的温馨小故事,基本上一听说就全信了。
皇上皇后跟太子都喜欢看的书,那还有错?咱也得看!
听说就连京城里的老鼠都被感化,消失得干干净净!咱总不能还比不过个耗子懂事吧?
于是新华书肆的书卖得更火,遍销大江南北,读书人几乎人手一本,随处可听得吟诵声。
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这是摇摇摆摆的孩童在牙牙学语。
“弟子规,圣人训。”这是拜师开蒙的小学生在摇头晃脑。
“天对地,雨对风,大陆对长空。”这是回头补基本功的,男女老少全都有。
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”这是狂放不羁的。
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”这是心性恬静的。
“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。”这是胸怀大志的。
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”这是扛枪练兵的。
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!风雨不动安如山。”这是公推为平安县主最喜欢的。
是的,新华书肆的东家是平安县主苏锦鸾,这是个人尽皆知的秘密。
这几本书其实都出自苏锦鸾之手,是第二个不能说破的公开的秘密。
平安县主煞费苦心,为每一本书每一首诗词安上一位查无此人的作者,还套上个梦游仙境自异世他乡得获好文的名头,一再表示她只不过是居中搬运刊印,为启发民智,传播知识做点分内之事。
如此谦逊诚恳,叫人舍不得揭破她。
你问她为什么这样做?
当然是平安县主本性淳厚,不愿打全天下人的脸面啊,更怕压垮了大炎文人的脊梁。
不信?听说过烟锁池塘柳没有?
平安县主随口戏言,便难为住了一片人,她都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。
能“搬运”诗三百词三百曲三百的仙缘深厚之人,会不知道简单一个五字对的下联?怎么可能!
但她就是咬死了她也对不上,就连她亲爹左相来问,甚至皇帝问她,都不改口,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什么才女。
自打那以后,平安县主摸清了咱们大炎文人肚子里的墨水有多少,就再也不提吟诗作对之事;
可她又是慈悲而豁达的。
她是咱们大炎的平安县主,看着大炎文风不昌,那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不得已之下才想出这么个办法来,将自己呕心沥血所著的诗书,改名换姓,一口气全抛了出来。
不争名不逐利,一心只为了帮大炎子民向学,这是何等胸怀!
若她有半分私心,便像那个偷窃抄袭的苏瑾沫那样,随便拿出一首来,扬名天下唾手可得!一首新诗词怎的卖不上千金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锦鸾归 最新章节第145章 退兵了,网址:https://www.52cxzw.net/194/194559/1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