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本感言 心之所向(1/2)

作品:《三国之墨香

墨香,其实有好几重寓意:其一,墨家思想流芳百世;其二,暗藏男女主角的来历;其三,试图写出水墨文风来。

最近十来年,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一些思考。前者涉及个体存在的基本驱动力,后者则涉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。

这两方面的问题,恰好都是先秦诸子们热衷于思考、实践的对象。而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,莫过于儒、墨两家。

儒家思想,在历朝历代出于不可描述的原因,不断演变,很多东西早就面目全非,违背了孔子的初衷。不过,其中有一点始终被贯彻:尊尊亲亲。

尊尊亲亲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,但这种过于迷信权贵、家长的做法,必然导致宏观上的固步自封、内部阉割,阻碍一个群体的持续进化。

其中的缘故,在于人性的自利本能。权贵、家长为了维护既得的利益,大概率上会因循守旧,打压新生事物,最终导致整个群体落后挨打。

体现在世界的序列对比上,就是隋唐弱于秦汉,宋明又弱于隋唐,至于元清,不说也罢。而起于隋唐的科举,到明清也已经僵化得不忍直视。

近代梁启超写,针对的正是这种僵化的环境。

儒家试图用道德去解决这个问题,事实证明是远远不够的。不但无效,反而导致了普遍的虚伪风气:言行不一;对自己、对别人采用两套标准。

这种风气的例子,翻开历史书一看,比比皆是。况且,我们能看到的历史,已经是历朝统治者修纂美化之后的东西。

用现在更通俗的话来评价:自己约束自己,显然是行不通地。

而在先秦诸子中,与儒家“尊尊亲亲”相对的,则是墨家的“兼爱尚贤”。

兼相爱、交相利,这两句话放在一起,更能说明墨子的本意:个体人格上的一视同仁;互利方能带来更大的自利。

墨家的这种理念,与近代亚当·斯密在中的“因自利而互利”,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而后者,正是现代化文明的重要基石。

亚当·斯密承认自利是人的共同本能,但为了更好地自利,恰恰需要互利。其中的论证过程,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,这里就不水文啦!

至于墨家的尚贤主张,强调的则是:在群体内部,贤能与否,应该优先于地位高低、血缘亲疏。

与“尊尊亲亲”相比,“兼爱尚贤”显然更具开放性,更能让群体进化。

前者是封闭系统,后者却是开放系统。在物理学上,封闭系统导向大寂灭;这里面还涉及系统论、社会学,真正有兴趣的,可以自行探索。

当然,儒家思想有其可取的地方,墨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;但是在最基本的层面上,墨家更能让一个群体持续进步。

在本书之中,对儒家、墨家相关思想有一些探讨。这部分内容,远比战争、打斗更有现实意义,希望书友可以关注。

这个话题可能没有那么小白、爽快;但相信什么、如何取舍,会影响到我们的生存、成长、关系,以及周围的环境。

上面是关于生产关系的儒家、墨家理念对比。

再看生产力的问题,儒家是鄙视农、工、商的,而墨家最重视工,不仅有技、术,而且有道。

总设计师说过,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。

二者的优劣之分,显而易见。

然而,墨家的理念既然这么先进,为什么在华夏的历史上被淘汰了?

这个问题众说纷纭,我认为和以前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有关。

正如马斯诺需求层次所揭示的,如果人们眼前的低级需求还没得到满足,怎么会去考虑看起来还“遥远”的事情呢?

换言之,正因为墨家思想太过领先于时代,所以才无法被时代接纳。

出于这种认识,书里面将“兴民生”的急迫性,放到了“开民智”之前。

事实上,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,墨家“兼爱尚贤”的主张难以落实,渐渐分离为侠客、工匠两大流派,可以说是丢掉了道,仅仅留下了技、术。

伯特兰·罗素有一句话:战争不决定谁对了,只决定谁留下了。儒、墨的理念之争,其实是同样的道理。

但从更大的地域范围、时间尺度来看,何尝不是墨家思想胜出了呢!

按照作者的理解,人类能从万物中脱颖而出,真正的关键并非因为内斗,而是协作、用脑。

基于上述缘故,我就有了借三国题材写一写墨家的想法。没有打算去改变历史,只是对墨家先辈的一种致敬。

无论一时成败,那种超越时代的伟大思想、执着信念,都值得尊敬。于是诞生了书中的特殊武器:钜子令。

心之所向,即是桃花;

目之所及,俱为刀剑。

信念直指本心,终究不可苟且;力量难以速成,必须日积月累。

至于剩下六种武器:方天戟、伏魔槊、断浪刀、羽翎扇、诸葛弩、无奏剑,目的相对就要简单得多。

涉及两点初衷: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三国之墨香 最新章节完本感言 心之所向,网址:https://www.52cxzw.net/0/931/233.html